一、LM1117 简要回顾
LM1117 是一种低压差(Low Dropout)稳压器,具有以下特点:
由于其结构简单、性能稳定,LM1117 被广泛应用于开发板、通信模块、电源模块中。

二、理论分析:并联是否可行?
2.1 并联的原始动机
在需求超过单颗 LM1117 最大输出电流(800mA)的场景下,很多开发者想到的“直观方法”是并联两颗或更多芯片,以期获得更高电流输出。例如:
但这一思路是否科学合理?必须分析其电气工作特性。
2.2 并联问题的核心:电流不均
LM1117 是一种 电压型稳压器,其工作方式是维持输出电压稳定。而多个电压源并联的最大问题在于——输出电压微小差异会导致电流分配不均。
举例说明:
假设两颗 LM1117 输出电压分别是:
虽然这两个电压非常接近,但由于 LM1117 内部没有电流均衡机制,电流将主要流经输出电压稍高的芯片(U1)。结果:
U1 实际输出电流可能接近 700~800mA
U2 仅输出几十 mA
U1 过热或进入过流保护状态
系统供电不稳定
这就违背了“电流均分”的原意,也带来电气风险。
2.3 LM1117 内部不支持并联
LM1117 并非设计为并联使用:
无电流共享控制逻辑
无主从控制接口
无软启动或同步机制
其内部输出通过误差放大器控制 MOS 管导通,电压微小误差将决定电流流向,因此无法自动实现均流控制。
三、实测验证:并联 LM1117 的风险点
3.1 实测并联实验设计
工程师通常会进行以下实验:
3.2 结果观察
结论:即使电压只相差20mV,也会严重导致电流分布不均,系统稳定性受影响。
四、是否有方法“强制均流”?
4.1 外接小阻值电阻(均流电阻)
一种传统方法是:在每颗 LM1117 输出端串联一个 0.1Ω 的小电阻,通过压降“强制平衡电流”。
优点:可一定程度改善电流分配
缺点:
该方法仅在中等电流(如 <1A)有效
阻值设计需极其精密,误差容忍度小
整体热损耗大,效率低下
并不能解决稳定性问题
4.2 采用主动均流控制电路(复杂且不经济)
需引入额外控制芯片,如使用运放监测电流并动态调整基准电压,此方案电路复杂、不适合 LM1117 这类轻量芯片。
五、工程建议:不建议并联 LM1117 的三大理由
不能均流,存在热损坏风险
整体系统效率低,功耗高
不符合专业电源设计规范
六、替代方案推荐
6.1 使用更大电流的 LDO 稳压器
若需求大于 800mA,推荐以下型号:
6.2 改用 DC-DC 降压模块
DC-DC 转换器在高电流场景中更具优势:
效率高(90%以上)
电流输出能力强(可达3A、5A甚至10A)
模块化,易于部署
推荐模块如:
七、总结
LM1117 并不适合并联以提升电流。
其本身并没有电流均衡机制,若强行并联使用,可能导致一颗芯片过载发热,另一颗闲置,既不能实现设计目标,也有稳定性和可靠性风险。
✅ 推荐做法:使用更大电流的 LDO 或切换至高效率的 DC-DC 降压模块。
在电源设计中,切勿使用“勉强凑合”的并联策略,而应根据负载需求选用专业电源方案。